欢迎您,来到5号网!

5号网首页|手机版

养生美容亲子-为健康美丽播种!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 > 看病

红眼病是怎么引起的?红眼病怎么产生的

时间:2017-02-24 15:28:56 编辑:5号网-linyin 349

如果发现自己得了红眼病,一定要及时治疗。并且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注意眼部卫生,防止感染。平时我们也应该预防红眼病,首先一起来了解下红眼病是如何产生的吧,对症下药才能防患于未然。

那么,引发红眼病的原因有哪些

一、不清洁卫生:很多人由于不够注意清洁卫生,不经常洗澡、洗手、剪指甲,导致病菌通过很多途径感染眼部,如揉眼等,往导致病菌通过类似的方式入眼,对眼部造成感染,从而引发红眼病。 

二、接触感染:很多人有不良的卫生习惯,日常用品会与他人混用,要知道,病菌很可能通过这些进行交叉感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的药注意自身的清洁,还要避免接触他人使用过的物品。

三、用眼过度:在学生群体以及上班族中,很多人都有长时间工作或学习的习惯,长时间的用眼,导致眼部过度的劳累,出现酸痛等现象,若不注意保护眼睛,劳逸结合,那么,眼部抵抗力下降,就很可能引发感染,产生红眼病。

四、不良环境感染:很多人由于工作或学习等特殊原因,导致长时间的逗留在不良环境中,如污染、沙尘、辐射等,长期的污染,将会导致眼部受损,此外,光线的刺激,也可能导致眼部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病菌感染,产生红眼病。

得了红眼病怎么办

红眼病是眼睛得病了。如果眼睛长眼屎,发痒。早上起床后,眼角黏糊糊的粘在一起,这个的原因应该是细菌性红眼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膜炎。多半是因为脏手揉眼睛,把细菌带到眼睛里引起。

红眼病是怎么引起的?红眼病怎么产生的

如果眼睛只是发红发干,不怎么长眼屎和分泌物。这个的病因很可能是病毒性结膜炎。眼睛会因为发炎而肿胀,但是,除此之外,自己感觉不到自己得病的眼睛有什么不舒服。

红眼病是怎么引起的?红眼病怎么产生的

也有可能是传染性结膜炎。比如我们擦脸的护肤品,不小心进入到眼睛了里了,化学物质对眼部刺激,造成过敏性红眼病。至于是哪种,病因引起的,都要及时去医院的眼科做专享检测。

红眼病是怎么引起的?红眼病怎么产生的

查到了病因,才可以对症用药。药物分滴眼液、眼药膏,和口服药。小编建议,白天用滴眼液,晚上睡觉的时候用眼药膏,口服药物按照一天几次服用。有的药物滴眼液和眼药膏都有的,尽可能让医生开成滴眼液,白天使用方便。

红眼病是怎么引起的?红眼病怎么产生的

在服药期间,忌口方面一定要注意的。普遍要忌口辛辣食物,做饭时候葱姜蒜都要注意。同时,红眼病是有传染性的,不要和家人共用病患者的毛巾,以防交叉传染。

红眼病是怎么引起的?红眼病怎么产生的

红眼病是怎么引起的?红眼病怎么产生的

民间的偏方名目消炎的倒是可以一用。小编推荐的一个偏方,就是用干净的盆子煮水高温消毒。然后倒掉,再用干净的水,里面放上花椒,煮的花椒水晾凉了,洗眼睛用。

红眼病是怎么引起的?红眼病怎么产生的

最后,就是小编在开头说的,红眼病有的时候不是眼睛得病的原因,其根源有的时候在内脏。如果我们体内湿热,肝火和肺火旺盛,上下不同的话,会通过眼睛得病而散发出来。

红眼病是怎么引起的?红眼病怎么产生的

如何预防红眼病

(1)如果发现红眼病,应及时隔离,所有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

(2)要注意手的卫生。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勤剪指甲。

(3)患红眼病时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

有人认为看一眼红眼的病人,就会得红眼病,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目前只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才会患病。患红眼病的症状特症是:单眼或双眼结膜充血,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但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有的则转成慢性结膜炎。具体治疗如下:

(1)初起时,眼睑及结膜肿胀,可用冷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钟。当一眼患红眼,另二眼尚未感染时,应防止健眼亦受传染,在冲洗或滴眼药时,应将头偏向患侧,睡觉时头也应偏向患侧,以防分泌物流入健眼。

(2)分泌物增多时,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冲洗眼睛3~4次,将眼内分泌物清洗干净。应注意:患红眼病时切忌包盖眼,因为包盖眼后,眼睛里的温度增高,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分泌物不易排出,反而使炎症加重。

(3)眼部可滴0.25%氯霉素或其他消炎眼药水,每2小时一次,临睡前涂用消炎眼膏。有人在患红眼病时,要求医生给打消炎针来治疗,其实没这必要,消炎针对红眼病所起的作用很小。如果婴幼儿红眼较严重,而滴眼药又比较困难时,可口服磺胺乳剂等。

5H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场。

猜你喜欢

二维码

网站简介|网络营销|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 2015 5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号健康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5143号-3
提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本网站敬告网民: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