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号网!

5号网首页|手机版

养生美容亲子-为健康美丽播种!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 > 预防

椎动脉剥离如何避免与原因

时间:2015-10-30 15:46:35 编辑: 921

椎动脉剥离这种病症似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并不是很多,而近年来最有影响的案例应该是艺人季芹事件,对于大多数椎动脉剥离人群来说都能完全康复,不过却也有少数留有残疾的后遗症,以下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椎动脉剥离相关的基本常识。

椎动脉剥离只能活20年吗

艺人季芹去年传出罹患椎动脉剥离,脑部附近出现血栓,右手突然瘫软,看了许多医生都找不出病因。近日王仁甫上节目时透露,爱妻曾担心地向他说,自己最多只能再多20、30年。椎动脉剥离真有如此可怕?

动脉是具有弹性的血管,正常管壁有内层(内皮细胞层),中层(肌肉层)及外层(外膜)叁层结构紧密接合。当血管内层受伤破裂或是中层出血时,血液的流动在血管壁形成一股冲力,自破裂的伤口流入管壁使内层与中层间撕裂开来,造成管壁内层剥离。一旦剥离发生在椎动脉,就形成所谓的「椎动脉剥离」。

知名医师指出,当发生血管剥离后,血液会流至内层与中层间形成血囊,向内挤压血管使原本的空间变小,引起血流量减少或是在狭窄段血管形成血栓,造成脑缺血或是中风。

椎动脉共有两条,分别位于颈部后方左右两侧,穿过枕骨大孔进入颅内,再汇聚成基底动脉,供应小脑、脑干与后脑的血液。一旦缺血就可能损害脑干与小脑功能,甚至会影响呼吸与神识。如果破裂处在颅内,也可能造成蜘蛛网膜下腔出血。

椎动脉剥离如何避免与原因

椎动脉剥离持续追踪是关键

但罹患椎动脉剥离后,会不会只剩二、叁十年寿命,陈昌明认为「应该没有这么绝对,还是要看患者脑受伤的情况与患者身体状况」,并非所有的椎动脉剥离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根据相关研究指出,67%椎动脉剥离的患者会完全恢复,只有较少的人会因为中风严重而留下残障后遗症。

陈昌明说,椎动脉剥离发生后之急性期必须住院严密监控积极治疗,因为剥离范围可能会扩大,甚至波及对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如果只是局部的剥离,且经过观察判断剥离暂时没有继续扩大的风险,通常只要透过注射或口服抗凝血剂,或是使用抗血小板制剂(如:阿斯匹灵),让血液于狭窄的血管段不形成血栓,多半就能将病情控制住。

如果病况持续恶化,可考虑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将剥离后狭窄的血管撑开,以确保血液充分供应并防止血管剥离范围扩大。

此外,若是单侧椎动脉剥离位置远离脑部且另一侧的椎动脉正常,对病灶同侧脑干或小脑血流的影响也会比较小。因为两边椎动脉于基底动脉基处会合,正常侧椎动脉的血液可以输送血液到剥离椎动脉远端,供应病灶侧脑干与小脑血流。长期而言,「只要患者健康作息,控制叁高,定期追踪,应该还是能与一般人一样有正常生活」陈昌明说。

若患者发病时中风程度严重,如半身瘫痪或深度昏迷,日后有可能无法完全恢复正常。此外,也有些患者本身血管管壁结构先天或后天有问题,日后可能再度发生血管剥离。陈昌明就曾治疗过某位大学院长,单侧椎动脉剥离治愈后,隔年另一条椎动脉又发生剥离。因此,医师会评估患者发生动脉剥离的可能塬因及未来再发生剥离的风险。

患者治疗返家后,则需要持续观察是否有新的症状出现。陈昌明建议,前半年,每一个月应回诊检查,半年后则平均2~3个月一次。

椎动脉剥离如何避免与原因

高血压或有家族史可能是高危险群

椎动脉剥离的发生率约为每10万人口1~1.5人,以台湾人口换算,一年平均约有200~300名病患。陈昌明表示,早期医界多半认为椎动脉剥离是因颈部按摩、整嵴不当或头部过度后仰,伤害椎动脉。不过,近年也认为可能跟患者本身血管压力高、血管壁结构较弱(像是罹患先天性结缔组织疾病)等有关。台北荣总团队近年针对病患统计就发现,有将近八成的患者是没有外力介入病史的自发性剥离。而根据全民健康基金会资料指出,抽菸、高血压患者,是较易发病的族群。有研究统计,椎动脉剥离病患中高达一半有高血压。

椎动脉剥离如何避免与原因

椎动脉剥离如何避免

椎动脉离开颈椎骨、要进入枕骨时弯曲度很大,若不当施力,很容易造成此段椎动脉的受伤。平时应避免做快速的颈部旋转运动或急速大力的按压、甩动,也不要长时间过度仰头,例如刷油漆或清洗天花板等,以防止椎动脉受伤。

椎动脉剥离发生时,经常于后颈靠近头枕部处产生剧烈疼痛,且通常是单侧的疼痛。并且常发生头晕或眩晕、步态不稳或平衡障碍,复视,以及伴随口齿不清、单侧(少数为双侧)手脚无力或颜面麻痹等中风常见的症状。陈昌明建议,出现上述症状时要特别注意,应尽快至急诊室,或请神经内科或中风专科医师就医进行检查与治疗。

5H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场。

精选文章

猜你喜欢

二维码

网站简介|网络营销|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 2015 5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号健康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5143号-3
提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本网站敬告网民: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