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号网!

5号网首页|手机版

养生美容亲子-为健康美丽播种!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 > 常识

棉花棒掏耳朵好吗?棉花棒掏耳朵的危害

时间:2016-04-11 10:38:32 编辑:本站整理 528

掏耳朵这种事情大家应该经常做吧,那么我想问,你用什么掏耳朵呢?用棉花棒还是用的工具呢?实际上用棉花棒是不对的,对人的耳朵有很大的危害,下面一起看看具体内容!

棉花棒掏耳朵好吗?棉花棒掏耳朵的危害

不要用棉花棒掏耳朵

除了棉花棒,最好也不要用其他东西挖耳朵。这会把耳垢推入耳朵深处,造成听力下降,甚至损坏耳膜。

耳垢其实并不脏。耳垢是耳朵分泌的物质,能够起到杀菌、保护耳道的功能,全都清理乾净反而会有损害。

其实,耳朵具有自我清洁的功能,很多人一生都不需要特别清理。但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有些人的耳垢就非常多,如果你觉得耳垢太多,最好也不要用棉花棒清理,去医院找医生帮忙比较好。

耳垢一般只会出现在外耳道。但因为人们总是用棉花棒清理,将耳垢推向耳朵深处,造成阻塞。用棉花棒清理耳朵周围即可,不要插入耳道中。

清理耳朵

方法一:可以用盐水清理耳朵。将盐水滴入耳道中,摇晃几下,然后冲洗干净。

方法二:婴儿油、矿物油和专门的耳道清洁油,都可以用来清洗耳朵。如果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过敏,最后先涂抹在手腕上,一个小时后没有过敏反应再使用。

方法三:使用过氧化氢清洁耳朵也不错。这也是常用的耳道清洁液体。

方法四:最好购买专门的滴耳器,使用这样的设备将液体滴入耳道中。如果担心自己操作会出现意外情况,还可以去找医生处理。

掏耳朵的危害

1、首先,你清理耳朵的时候,会不慎将各种恶心的细菌带入耳朵

伦敦大学学院分子微生物学的高级讲师Adam Roberts博士表示,耳朵拥有自己的生态环境和混合菌群,如果干扰它那么可能会引起感染。当你将掏耳朵的东西(棉签或者挖耳勺)伸入耳朵,那么你可能将新的细菌带到了耳朵里或者造成耳朵内部受伤,这些都会引起感染。

2、棉签之类的东西会导致耳朵感染

将棉签之类的东西伸入耳朵进行“清洁”是最快的方法。

一项调查了87名患有外耳炎儿童的研究发现,百分之七十的患者曾在感染之前用棉签清理过耳朵,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天使用棉签。并不是只有孩子会受到影响,另外一项调查了尼日利亚成年人的研究发现用任意物品自行清理耳朵是造成耳朵感染的根源。天知道任意对象(没找到耳勺的时候我会用黑色小发卡)都有哪些东西。

3、有些耳屎至关重要

你的耳朵会像超级传送带那样自行清理,而像WD-40油这样的耳屎正是传送带的润滑油。用棉签、铅笔和牙签不仅无法将它弄出来,还有可能会将它推往耳道里面。

4、没有耳屎,你的耳朵会干枯甚至死亡

耳垢能抗菌,相当于你身体的凡士林。它会滋润你的耳朵,防止它干裂且充满屎。它的保湿性能如此之强,以至于在维多利亚时期,人们被推荐将耳垢当做防唇裂油膏使用。

5、清理耳朵会令你摔倒

好吧,也许不会。不过如果你妨碍了你的耳朵,那么你的平衡能力确实会受到影响。德国一项调查了200名创伤性耳鸣和失去平衡病人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耳朵严重穿孔由爆炸和使用棉签掏耳朵造成。

6、耳烛会燃烧并让你变聋

耳烛即把一根空心蜡烛插到人的耳朵上点着,热气上升形成真空负压,可吸出耳屎,甚至能吸出内耳、鼻窦和大脑里的有害物质(#摘自百度百科,也可以参见蛋文什么是耳烛)。这种方法听上去很危险也很可笑。就连FDA都担心燃烧的蜡烛可能会点燃人们上身的衣服。尚无任何科学研究证实耳烛的有效性,但有不少人做了耳烛之后面部烧伤、耳膜穿孔和耳聋。

7、扰乱耳垢的排泄会导致耳漏

塞东西进耳朵(棉签、螺丝刀或者耳机)会导致耳垢堵塞。耳垢本来应该自然排出,但当你阻塞了它的排出之后,它就开始像墙一样慢慢增高。美国每年有1200万人因耳垢堵塞进医院,其中800万人要做移除手术。持续发展下去会造成各种严重问题比如耳聋、耳鸣、耳朵有异味和耳漏(从外耳道内流出一些非脓性的液体)。

8、棉签上的棉花会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卡在你的耳朵里

棉签上的棉花卡在耳朵里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有时候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耳朵里有棉花。想象一下一个在你耳朵里待了几周,导致你耳朵发炎的棉花被拿出来的样子吧。说真的,这真是个噩梦。

9、也有安全清洁耳朵的方法

市面上有非处方滴耳剂,你可以拿它来软化或者逐出多余的耳垢,有些专家甚至建议你可以使用橄榄油(自己尝试之前请一定要问过医生的意见!!!)如果你觉得自己耳朵里有很多东西,请去找一位耳鼻喉专家帮你取出耳朵里面的东西。

5H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场。

猜你喜欢

二维码

网站简介|网络营销|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 2015 5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号健康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5143号-3
提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本网站敬告网民: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