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3 11:53:24 编辑:5号网-qiwen 0
“专家”的话常常语出惊人,现在人听到专家说都觉得没什么好事了,但是最近有宣传说别让别让砖家害了真专家看看都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现在的专家都变成了“砖家”呢?
这段时间,网上有关专家的话题很火,相关的词条频上热搜,如“年轻人为何不爱听专家建议”“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央视评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等等。
“专家”二字本应代表着权威、专业,但在移动互联网的舆论浪潮中,不少专家被“冲”上了沙滩,失去了原有的名声,被人所厌烦。
其实不难发现,人们反感的不是有真知灼见、能答疑解惑的专家,而是“砖家”。不禁要问,一些“砖家”为什么让网友尤其是年轻网友反感?专家又该如何避免成为“砖家”?
一
“砖家”令人反感,主要是他们发言太“雷”,似乎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发表的观点不仅给不了建设性的意见,还让人产生抵触心理。
比如“建议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这种建议,就是不了解大部分年轻人的真实生活还指指点点,一边是找不到工作面临生活压力,一边还要结婚生子,这奶粉钱、学费、生活费怎么承担?而且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先找份好工作更迫切、更实际。
比如,“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在泰国、越南只要一半的工资就能干一样的活”,这显然有失偏颇。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行业、平台、机遇、大环境等等,完全归结于个人能力,会让努力拼搏的年轻人寒心。
比如,“可以将法定结婚年龄下调至18岁,以此降低成婚门槛促进单身男女建立家庭”“年轻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等等,没有一个建议是从年轻人角度出发、为年轻人考虑的。看似为年轻人好,实则年轻人接受不了。
再如,“劝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建议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利息税”等等,美其名曰“为了刺激消费、恢复经济”,却没有考虑大多数老百姓并不是不想消费,而是有诸多现实无奈。
这些发言的专家们,不少拥有光鲜的身份和头衔,受过良好教育,为什么还会说出一些看上去就站不住脚的话?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背离专业的表达。有些专家虽然在自己领域颇有建树,但热衷于跨行业发言,比如研究经济的说教育,研究健康的说法律,这不是不能说,但需谨慎冠以专家的名头。不仅如此,网友之中卧虎藏龙,同样不乏专业人士,一旦说错就容易被揭穿,消解专家的权威性。
哗众取宠的心态。网络时代是抢夺注意力的时代,有流量就有关注,有关注就有利益。因此,有些人故意大放厥词、惹人非议,什么话出格就说什么,毕竟“黑红”也是红,有流量就行。还有一些伪专家通过包装,冒充权威之声,目的是最终实现“影响力变现”。
谋求利益的需要。少数专家的发言,不是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而可能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要么本身就是利益集团的一份子,说什么话、怎么说话,主要是看自己能不能获取利益。
缺乏换位的思考。互联网世界里,专家失去了神秘感,网友普遍有个性有想法有表达欲,灌输式的意见、说教式的道理缺乏换位思考,缺乏对人的理解和共情就容易让人反感,尤其是“爹味”太重的言论,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立马给怼了回去。
传播的断章取义。一些专家的风评每况愈下,部分原因是一些自媒体和媒体的断章取义,它们从专家的完整发言中挑选最可能引发争议的一句话做标题,放大奇葩性言论,从而引发网络讨论。
二
当部分专家成了网友口中的“砖家”,权威性与公信力不断削弱,专家是否不再被社会需要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本身也不是个好建议。
所谓专家,是指在学术、技艺上有特别造诣的人,他们拥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广博的知识学养。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再加上普通人知识、经验有限,面临着许多的烦恼和困惑,就更加需要专家贡献智慧、出谋划策。一味反对专家建议是从一种极端滑向另一种极端,同样需要警惕和避免。
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需要怎样的专家?
比如,在危机时刻能稳定人心。在人类未知的灾难和高度的不确定性面前,在人心惶惶、风雨飘摇之时,尤其需要专业能力强且有责任担当的专家主动站出来,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恐惧和误解,成为凝聚人心、安定社会秩序的力量。
再如,为百姓发声呐喊。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以及老人、妇女儿童、低收入群体等都是社会上相对弱势的群体,缺乏发声渠道,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真正关心弱势群体的苦与痛、为他们的利益奔走呼吁的专家,我们还需要更多。比如知名作家、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的提案“建议延长男性陪产假”“建议提高拐卖妇女儿童罪量刑”等,切中女性权益与民生热点,获得了很多支持的声音。
我们也需要善于向大众传播知识文化的专家。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走出学术圈、走上“云课堂”,用通俗易懂、趣味诙谐的语言传播知识、演绎经典,受到人们欢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文学教授戴建业、史学教授于赓哲、哲学教授刘擎、人类学家项飙等纷纷“出圈”,他们总能对普通人看不透又总想看透的纷繁世界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滋养和浸润。
孜孜深耕、默默奉献的专家,也令人尊重。并不是所有专家都活跃在公众面前,更多的是在各自专业领域苦心钻研、埋首穷经,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从事着一项项真学问、攻克着一个个不可能、输出着一个个大成果。比如“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等等,他们为世界、为中国百姓作出的贡献不言自明。
英雄常在无名处,国士隐于人世间。在中国的大地上,绝不缺少心怀“国之大者”、心念“民之小事”的专家。不能因为个别“砖家”的存在,就抹杀所有专家的声誉与功绩。
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某种角度来说,《论语》也是一部专家建议大全,这些修身养德的建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滋养着人们的生活。
回到当今社会,除了那些雷人雷语的“砖家”之外,有学识、有担当的专家学者是社会主流。他们中,有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杨苡这样的大家,也有跟我们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专家,如医生、教师、工程师、建筑师等等。
人们对专家的信任,来源于崇尚知识、崇尚文化的传统和现实需要。然而,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放大了“审丑”现象的效应,让一些“砖家”被曝光在聚光灯下。这些所谓的“砖家”,不论是无心为之,还是为了博名声、博流量,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专家的公信力、权威性起到了破坏作用,也损害了舆论环境。千万别让“砖家”害了真专家。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人们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无知无畏又不自知的社会群体。”重建人们对专家的信任与尊重,为专家正名,是网络治理需要面对的,需要专家与社会共同发力。
先说专家,专家既要敢于表达想法,也要慎重发言,尊重常情常理,尊重公众智商,尤其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一旦发言有错误的地方,应该开诚布公地和网友交流。另外,避免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就要具备与大众共情共鸣的能力。俗话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当代年轻人面临着婚嫁、生育、就业、住房等各种压力,更需有专家实打实支招,而不是空洞说教,专家要跳出“学术”的思维,多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思考,多一些“过来人”的关怀,保持一定的边界感、分寸感。
此外,专家建议也得讲究些“艺术”。就算是苦口良药,尚且需要裹上一层糖衣,建议也得找到适当、贴切的表达方式,避免让人产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误解,甚至对年轻人造成直接的冒犯和伤害。
再说社会,一方面我们需要包容、欢迎和鼓励专家大胆发声,为专家发声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也需要更多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多为年轻人站台,提供建设性、实际性的解决方案,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针对那些故意制造矛盾、引发年轻人与专家对立的不良媒体和平台,以及那些张口就来、没有水准的伪专家,相关部门应加强整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特别是主流媒体平台要发挥舆论主力军作用,不为“砖家”提供“表演”舞台,不为流量故意做博人眼球的标题党,而是尊重真正的专家,放大有含金量的专家声音。
最后,建议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对我们来说,也不必把那些“砖家”的奇葩建议都放在心上,不妨一笑了之。生活难免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挑战,通向理想的道路是崎岖漫长的。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保持清醒、保持理性,付出脚踏实地的行动,努力把每一天都过好,你就是人生赢家。
曾经,“专家”一词在普通老百姓心中是神圣的一个称呼。顾名思义,专家就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行家里手。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某一领域的权威,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具有一定分量的。
然而,近年来,这个曾经含金量很高的称呼变成了老百姓一听就怀疑甚至吐槽的代名词。那么,是谁把“专家”拉垮成了“砖家”呢?
由于专家是一个泛称,就像老师这一称呼几乎可以对大部分成年适用一样。只要是有别于普通人的专业人士,似乎都可以给他安上专家的头衔。这一点,不少媒体发挥的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正因为如此的低门槛,也就不可避免得导致了“专家”质量的良莠不齐。
不可否认,在相关专业领域里,也有不少货真价实的真专家。然而,如果不及时把那些所谓的“砖家”从圈子里剔除出去。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就会凸显并且放大。人们对某个专家的不信任也将延伸到对整个行业的怀疑。对于真专家来说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而对于官方来说,公信力和权威性也大打折扣。
专家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还应该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有着行为准则的人,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其他人。
一、有专家建议说:建议农民进城买房,还不起房贷可以延长退休、延长还房贷期限……某位董姓专家曾经公开说过“建议农民进城买房,早买房就是孝敬父母”,这话听起来好像也没有错,但是他又接着说了“建议以后能延长退休,能延长还房贷期限”。专家的这番话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在为农民着想,担心我们农民在城里没有房子住,还担心我们还不起房贷,所以才给出了这些建议。
对于专家的建议,我作为一个农民没有权利去反驳,所以我只想问问这位专家两个问题:你说延长退休,我们农民有退休一说吗,我们有退休金吗?还有就是,你说延长还房贷期限,现在30年还不够长吗,难道让我们学习愚公“世世代代还房贷”?父亲还不完儿子还,儿子还不完孙子接着还?是这样吗?我们活着就为了还房贷,一辈子都别干其他事情了吗?
二、有专家建议说:年轻人进城买房,开车去农村种地“让农民进城买房,开车回农村种地,让农民感受到城市文明”这句话还是那位特别懂农民的董姓专家说出来的,这个建议看起来好像很梦幻,既可以让我们在城里享受现代生活,又不耽误回村种地,这简直不要太美好。
但是我想问问专家,如果按你说的来做,我们又要进城买房,还要买一辆小汽车方便我们每天在城市和田野间穿梭,请问你考虑过这要花多少钱吗?有几个家庭能做得到?还有就是,我们农民种的是粮食还是金子?花这么大的代价我们还能赚到钱吗?
三、有专家建议说:年轻人没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某大学的梁姓教授曾公开自己的看法:对于当代年轻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对口工作,考编无望的话,可以换一种思路重新上路,比如先结婚生子。此言论一出,惹来骂声一片,我就不跟着起哄了,我就想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年轻人如果连工作都没有,谁愿意嫁给他呢?他拿什么去先结婚生子、拿什么去养活老婆孩子?难道要让年轻人去啃老,去将父母那把老骨头给啃光?好,就算教授说的是女孩子,她们也许可以不用考虑钱这方面的问题就能先结婚,那么她们婚也接了,孩子也生了,几年以后她们不会跟社会脱节吗?她们不要照顾家庭和孩子吗?这时候他们还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
四、有专家建议说:穷人可以把自己空闲的房租出去,可以去跑滴滴“穷人可以把自己空闲房屋租出去,可以去跑滴滴”这也是顶流学府的教授说出来的话,第一次看到此言论,我就想到“何不食肉糜”这句话,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教授坐办公室太久了,对于农村情况真不太了解,也许是因为我们普通人根本就跟不上这位教授的脑回路。
在此我又想问问教授了:你说我们可以将房子租出去,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但是我们农村的破房子要租给谁,谁会要呢?即使我们花大几十上百万元去县城买房,然后再出租给别人,这要多久才能回本,你考虑过吗?还有你说我们可以去跑滴滴,这我就真笑了,农村人买的都是农用车、面包车,去哪里跑滴滴,你会坐吗?如果农村人都能买得起大几万、十几万元的私家车,他们还用得着去跑滴滴吗?
五、专家建议说:农民不要在农村建房,因为农村的房子一文不值,要进城买房有专家发表文章说,未来农村房子将变得一文不值,所以建议农民都要进城买房,千万不要在农村盖房子了。这位专家说出这番话的主要依据是,未来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会带动更多的农村人进城生活,到时候大量农村人进城生活,农村人就少了,房子没人要了,也就不值钱了,所以进城买房才是正理。
对于专家说的这番话我是真表示不想反驳了,我就想问问这位专家,我们农民都进城买房,这钱是你来出还是谁来出呢?我们农民有自己的宅基地,建一栋大别墅也才几十万,这些钱拿去城市买房建首付都不够吧?你让我们去城里买房,这不是开玩笑嘛。再说了,我们在农村可以自给自足,在城里什么都要花钱,这钱是您来补贴吗?
六、专家建议说:希望取消年夜饭,因为西方国家都不吃年夜饭某位孔姓教授曾经在微博上说:建议立法禁止年夜饭,他给出了三个理由,1每年都有人因为吃年夜饭而上吐下泻,到医院急诊,还有人抢救不过来,变成了悲剧。2每年都有人因为吃年夜饭而喝多了,然后发酒疯打架斗殴,破坏了社会和谐。3先进的西方国家都没有人吃年夜饭,只有我们还保留着这种“农民的野蛮习俗”。
看到这位教授说的话,我真是彻底惊呆了,真不愧为孔老夫子的传人,能说出这种惊世骇俗的话来,我表示佩服佩服!对于不吃年夜饭这种言论,我真是反驳不动了,所以我将这个机会留给屏幕前的各位,大家有什么想说的话,或者有什么想问这位教授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5H跟帖
最热标签
精选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