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号网!

5号网首页|手机版

养生美容亲子-为健康美丽播种!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食疗

被海胆刺到怎么办?吃海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时间:2017-07-24 14:26:47 编辑:本站整理 612

海胆虽然是上等海鲜食品,但是吃的时候需要注意以防被海胆刺到。那么,被海胆刺到怎么办?吃海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被海胆刺到怎么办

海胆刺伤后常见的症状表现决定于海胆的种类、刺伤的部位、时间、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敏感状态。

1、被海胆刺伤后立即会感到灼热、剧痛,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皮肤有出血,不久后伤口周围出现水肿性红斑,偶有水疱,1-2周皮疹会逐渐消退。这种局部的皮肤症状为速发型变态反应。

2、肉芽肿性结节是一种迟发型反应,在刺伤后1年内与局部出现圆形约0.2-0.5cm大小的坚硬结节,单发或多发。结节表面呈疣状,质地坚硬,呈淡红色或青色,以后变黄褐色,表面角化,有的结节便面呈火山口状,一般不痛或有轻度压痛,多发生于手部。这种肉芽肿结节可能是海胆刺伤皮肤后,发脆易断的棘刺的尖端残留在皮肤内,数月后形成异物肉芽肿。

被海胆刺到怎么办?吃海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3、浸润性斑块属于迟发型反应,这种损伤可和肉芽肿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发生。在刺伤皮肤后数月内,局部出现弥散性暗红色浸润块,多发生于手指,以后手指可出现梭状畸形,并有局限性骨破坏及邻近指关节滑膜炎的症状,使手指活动受限,这种症状经久不愈,少数可自然吸收。

4、由于海胆体内的毒液或神经毒素注入人体,除引起局部皮肤损伤外,有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晕头痛、心悸、血压下降、呼吸困难、面瘫,甚至出现全身瘫痪而死亡。

海胆刺伤的紧急处理方法及预防:

1、被海胆刺伤后要仔细检查伤处有无残留的海胆棘刺突,必要时采取手术方法取出。然后外涂消炎、止痒、止痛的药水,以防继发感染。

2、被海胆刺伤后若出现中毒症状,要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3、渔民或科研、探险人员在下海作业时,要加强个人防护,戴上手套,切忌用手触碰海胆,以免被海胆刺伤。

4、在海区礁林间或较坚硬的泥沙质浅海地带游玩嬉戏的游客,也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或触碰海胆。

吃海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被海胆刺到怎么办?吃海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海胆黄,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很高,每100克鲜海胆黄中含蛋白质41克、旨肪32.7克,还含有维生素A、D各种氨基酸及磷、铁、钙等营养成分。海胆还可以生产加工成为盐渍海胆、酒精海胆、冰鲜海胆、海胆酱和清蒸海胆罐头等多种海胆食品。

海胆还具有药用功能,它性味咸、平,有制酸止痛、软坚散结、化瘀消肿、清热消炎、健脾强肾、舒筋活血。滋阴补阳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颈淋巴结核。积痰不化、胸肋胀痛,海胆卵中含有很高的脂肪酸,系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良药,可降低人体内甘油三酸脂和胆固醇的含量,抗凝血和阻止血栓形成等。用海胆卵制成食品食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安神补血和促进性功能。海胆卵更含有极丰富的荷尔蒙,故食之有滋阴补肾,养颜护肤的作用。另外,海胆卵所含的较高蛋白质,易被人体吸收,加上它本身的味道特别鲜美,促进唾液分泌,能刺激食欲,有较好的滋补作用。

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中耳炎、颈淋巴结核、中胸肋、甲沟炎患者,用海胆壳缎灰研未,适量冲服或涂抹有疗效,中耳炎患者可用海胆的棘刺和着白蜡磨粉,吹入耳内;积痰不化、胸肋胀痛者可用去刺的海胆壳,用量3-6克,水煎服;治疗颈淋巴结核,用海胆壳6克、夏枯草15克、贝母9克,水煎服。海胆壳晒干碾碎还是很好的肥料,500克壳粉的肥效相当于500克豆饼。

海胆的吃法多种多样,不论是新鲜的海胆卵(黄)或是经过加工的任何系列品种,都可用于清蒸煎炒、冷盘或烹调成汤。例如,将海胆卵和肉类、芦笋、蛋品混合煎炒,便成为一款鲜美可口的上乘菜馔;而利用海胆卵汤泡面条,无需添加任何佐料,其味比鸡汤面还要鲜美。如果将海胆卵用于涮火锅,风味更是独特。更高档的食法还有海胆烩鲍翅、海胆烩雪蛤等多种名贵菜式。在广州、厦门食肆上,大都把海胆用于清蒸。其制法是:先用锯把海胆壳顶端锯天一个切口,然后从切口中注入适量蛋浆,与壳内的海胆卵拌匀,原个蒸熟,可谓地道的原汁原味。此种吃法,老少咸宜。

被海胆刺到怎么办?吃海胆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养直业兴旺发展,海胆养殖业也一马当先。通过科学放养,目前,收获海胆已不受气候季节限制,在闽、粤、台地区一年四季皆产。因此,鲜海胆在沿海地区已日益火爆,给游客们增添了一份口福。

海胆可以冷冻吗

可以,将挑选好的海胆洗净后,用剪刀撬开黑色带辐射状芒刺的软壳,用羹匙挖出壳内状似橘子瓣黄色的海胆卵,去掉内脏,然后冷冻。

5H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5h立场。

猜你喜欢

二维码

网站简介|网络营销|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2 - 2015 5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号健康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5005143号-3
提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本网站敬告网民: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